Psalm 42 is a heartfelt cry from a soul in distress, yearning for God’s presence in a world that feels heavy with doubt and despair. Written by the sons of Korah, a group of Levites tasked with temple worship, this psalm likely emerges from a time of exile or separation, possibly during the Babylonian captivity…
Category: Bible Commentary
诗篇41:慈悲的蒙福之路
诗篇41是大卫发自内心的呼喊,充满了关于慈悲、背叛和神圣忠实的永恒真理。这首诗篇写于大卫个人困境之时——可能是在他生病或面临政治阴谋之际,或许是在押沙龙叛乱期间——反映了一位国王在脆弱中挣扎的历史背景。大卫作为领袖和普通人,经历了亲密盟友的背叛,这一主题在历史长河中回响。诗篇的历史背景揭示了一个忠诚脆弱的世界,甚至那些与他同桌共食的人也可能变得背信弃义。然而,大卫的话语超越了他的时代,为所有人提供了智慧:关怀穷人、信靠神的怜悯,并通过正直超越欺骗。这里的更深真理是,对弱者的慈悲使我们与神的心意相连,而背叛和虚假则使我们远离祂的真实。 诗篇以赞美那些关怀穷人的人开始,承诺神会赐予保护和支持。这不仅仅是关于慈善;它关乎体现神的爱,寻找被边缘化的人。对大卫来说,这是一个个人的请求——他的疾病和敌人让他感觉自己就像需要神怜悯的“穷人”。这里的智慧是普世的:活在真理中就是活在同理心中,将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神作为真理和真实的创造者,支持那些与祂的慈悲一致的人,而那些拒绝慈悲的人——策划伤害、窃窃私语谎言——则活在一个扭曲的现实中,一种属灵的黑暗。这种黑暗使他们看不到神的怜悯是终极真实的真理,这怜悯在信徒最软弱的时刻支撑着他们。 与耶稣的联系令人震撼。第9节中,大卫哀叹一个他信任的、与他“同桌共食”的朋友“抬起脚跟攻击我”,预示了犹大·以斯加略的背叛(约翰福音13:18)。耶稣作为真理和生命的终极体现,经历了大卫描述的背叛之痛,却以爱回应,实现了诗篇对怜悯的呼召。耶稣的比喻,如好撒玛利亚人,呼应了诗篇41对关怀弱者的强调,表明真正的邻舍之爱反映了神的心意。在羊与山羊的比喻中(马太福音25:31-46),耶稣将永生与对“最小的这些”人的慈悲行为联系起来,呼应了诗篇对关怀穷人者的祝福承诺。耶稣宣称自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6),体现了大卫所依靠的真实——一个神怜悯战胜人类欺骗的真实。 那些活在黑暗中、不知耶稣为真理的人,陷入欺骗,就像大卫的敌人散布谎言、盼望他死亡。他们的窃窃私语和阴谋反映了一个选择虚假而非神真实的世界的世界,耶稣来照亮这个世界。作为基督的追随者,我们被呼召成为世界的光、地上的盐(马太福音5:13-16),以爱和慈悲传递真理。这不是关于定罪,而是邀请——对那些迷失在黑暗中的人诉说真理,通过我们的行动展示神怜悯之美。诗篇41提醒我们,即便在背叛中,我们可以信靠神维护我们的正直,就像祂为大卫和最终为耶稣所做的那样,耶稣战胜了死亡和欺骗。 诗篇以赞美永恒的神结束,祂是真实本身的根基。这是一个选择:成为“真子”(TeknaTruth),活在神真实的光中,还是留在黑暗中,被谎言之父所动摇。选择真理就是拥抱慈悲,信靠神的怜悯,并向这个受伤的世界反映耶稣的爱。让我们勇敢地迈向这一呼召,以温柔诉说真理,向世界展示神的真实是医治、希望和永恒忠实的真实。 诗篇41(新国王詹姆士版,译成中文) 献给乐长。大卫的诗。 1 关怀穷人的人有福了;耶和华必在患难时拯救他。2 耶和华必保护他,使他存活,他在地上必蒙福;你不会将他交在他的敌人手中。3 耶和华必在他病榻上坚固他;你必在他卧病时扶持他。 4 我说:“耶和华啊,求你怜悯我;医治我的灵魂,因我得罪了你。”5 我的敌人恶言相对:“他何时会死,他的名何时消亡?”6 若他来看我,他口说谎言;他心积聚罪孽,出去后便四处传播。 7 所有恨我的人一同低声议论我;他们设计要害我。8 他们说:“恶疾缠住了他,他躺下后,再也起不来。”9 甚至我所信赖的密友,与我同桌共食的人,也抬起脚跟攻击我。 10 但你,耶和华啊,求你怜悯我,使我起来,好让我报复他们。11 因此我知道你喜悦我,因我的敌人不能胜过我。12 至于我,你因我的正直扶持我,使我永远站在你的面前。 13 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是应当称颂的,从永远到永远!阿们,阿们。
Psalm 41: The Blessed Path of Compassion
Psalm 41, a heartfelt cry from David, resonates with timeless truths about compassion, betrayal, and divine faithfulness. Written during a time of personal distress—likely when David was ill or facing political intrigue, possibly during Absalom’s rebellion—this psalm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a king grappling with vulnerability. David, as both a leader and a man,…
诗篇40:“从绝望到拯救:拥抱真理,闪耀光芒”
诗篇40是大卫,以色列的牧羊王,创作的一首美丽而有力的诗歌,他的生活充满了起伏——想想有一天击败歌利亚,下一天却在躲避扫罗的矛。大卫在感到被困在一个他称之为“可怕的坑”和“泥泞的沼泽”(第2节)的时候写下这首诗,这可能反映了他被敌人追捕或与自己的罪恶感和绝望斗争的时刻。从历史角度看,大卫对困境并不陌生,但他总是回到上帝身边,这使得这首诗篇如此贴近人心。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它关乎我们每个人,那些曾经感到被困、迷失或不堪重负的人,以及当我们等待上帝时祂如何介入。大卫的呼喊不是一次性的;它是一种人类的呼喊,而上帝的回应是一个跨越世纪的应许。 这里有深刻的智慧,适用于所有人,无论你是谁,来自何方。大卫歌颂上帝将他从泥泞中拉出,将他的脚安置在坚固的磐石上(第2节),赐给他一首“新歌”(第3节)——这是一幅任何人都能抓住的拯救与更新的图景。他接着说,上帝不想要空洞的仪式,如献祭或燔祭(第6节);相反,祂追求的是渴望跟随祂的心。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观念——宗教不是关于勾选清单,而是关于信任和联系。还有一句令人震撼的话:上帝对我们的意念多得无法数清(第5节)。想象一下——无论你是国王还是无名小卒,上帝都在想着你。对于所有人来说,教训简单却深刻:真正的幸福来自信靠上帝,而不是追逐骄傲或谎言(第4节)。这是一种穿透我们世界喧嚣的真理。 现在,这里变得更加丰富——诗篇40直接指向耶稣。新约在《希伯来书》10:5-7中引用了第6-8节,将其与基督联系起来,基督说:“看哪,我来了……我乐意遵行你的旨意。”耶稣一直是这首诗篇所暗示的那一位——祂是那些旧献祭永远无法企及的完美祭物,祂完全顺服上帝,通过祂的死与复活拯救了我们。大卫所说的从坑到磐石的拯救?就像耶稣在《路加福音》15:3-7中的迷羊比喻,牧人追寻迷失的羊并带它回家。耶稣接纳我们的混乱,赐给我们新歌、新生命。这种相似性令人震撼——大卫的拯救是耶稣带来的更大救赎的影子。 这首诗篇还将上帝描绘为所有真理和现实的源头,而耶稣则以“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6)的身份进入这一角色。如果你还没有看到这一点,圣经说你仍在黑暗中——像盲目地跌跌撞撞,陷入欺骗(约翰福音8:12)。大卫坦诚面对自己的混乱,承认他的罪恶堆积如山,甚至无法抬头(第12节),但他仍然奔向上帝寻求怜悯。这是我们所有人的起点——承认我们需要光。而对那些已经找到光的人来说,我们有任务要做:我们被呼召成为“世界的光”和“地的盐”(马太福音5:13-14)。这意味着与他人分享这一真理——不是高高在上地宣教,而是带着耶稣展现的爱与怜悯。大卫没有退缩;他在“大群会众”中高声宣扬上帝的美好(第9-10节),我们也应该这样做——将希望带入黑暗。 归根结底,诗篇40是一个选择邀请。你可以留在坑中,纠缠于谎言和黑暗——耶稣称之为“谎言之父”的作为(约翰福音8:44)——或者你可以让上帝将你拉出,站立在真理的磐石上。做一个“真理之子”,活在上帝真实、明亮的存在中。大卫以一个真实的恳求结束——“我的上帝啊,求你不要迟延”(第17节)——因为他知道上帝的帮助是肯定的,但他现在就迫切需要。让我们效法他:等候上帝,信靠祂,踏入光明,并带上他人同行。 诗篇40(新国王詹姆斯版): 献给首席乐师。大卫的诗篇。 1 我耐心地等候耶和华;祂侧耳听我,听见我的呼求。 2 祂从可怕的坑中、从泥泞的沼泽中将我拉出,将我的脚安置在磐石上,使我的步伐稳固。 3 祂使我口唱新歌,赞美我们的上帝;许多人将看见而敬畏,并信靠耶和华。 4 那以耶和华为他信靠的人有福了,他不尊重骄傲的人,也不偏向谎言。 5 耶和华我的上帝啊,你所行的奇妙作为何其多;你对我们的意念无法一一向你陈述;若我要宣告和述说,它们多得无法计数。 6 祭物和供物你不喜悦;你已开通我的耳朵。燔祭和赎罪祭你未曾要求。 7 那时我说:“看哪,我来了;在书卷上已写明关于我的事。 8 我的上帝啊,我乐意遵行你的旨意,你的律法在我心中。” 9 我在大群会众中宣扬公义的好消息;耶和华啊,你知道我未曾闭口不言。 10 我未将你的公义藏在心中;我已宣告你的信实和救恩;我未在大群会众中隐瞒你的慈爱和真理。 11 耶和华啊,求你不要向我扣留你的怜悯;愿你的慈爱和真理时时保守我。 12 因为无数的祸患围绕我;我的罪孽追上了我,使我无法抬头;它们比我头上的头发还多;因此我的心力衰竭。 13 耶和华啊,求你喜悦救我;耶和华啊,求你速来帮助我! 14 愿那些寻求毁我命的人羞愧蒙羞;愿那些盼我遭祸的人被击退受辱。 15 愿那些对我说“哈哈!”的人因羞耻而惊惶。 16 愿所有寻求你的人因你而欢乐喜乐;愿爱你救恩的人常说:“耶和华当被尊崇!” 17 我虽贫穷困乏,主却眷顾我。你是我的帮助和拯救者;我的上帝啊,求你不要迟延。
Psalm 40: “From Despair to Deliverance: Embracing Truth and Shining Light”
Psalm 40 is a beautiful and powerful song from David, the shepherd-king of Israel, whose life was a rollercoaster of highs and lows—think defeating Goliath one day and dodging Saul’s spears the next. He wrote this psalm during a time when he felt stuck in what he calls a “horrible pit” and “miry clay” (v….
诗篇39章:与沉默、脆弱和神圣希望的角力
诗篇39章:与沉默、脆弱和神圣希望的角力 诗篇39章是大卫内心深处的倾诉,献给以色列敬拜中的首席乐师耶杜顿,表明它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反思,也是为了团体的教化。从历史上看,这首诗篇可能是在一段艰难的时期写成的——也许是疾病、迫害或个人罪恶的后果,因为大卫在与神的管教和自己的必死性角力。其语气既痛苦又充满希望,使其成为一面永恒的镜子,反映我们自己与自制、目的和存在短暂性之间的斗争。 与沉默的角力(第1-3节) 大卫以生动的描写开始,展示他内心的冲突: “我说:‘我要谨慎我的行为,免得我舌头犯罪;恶人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要用嚼环勒住我的口。’” 这是一个决心守口如瓶的人,尤其是在那些反对神的人面前,害怕他的言语会羞辱神或暴露他的软弱。他自我强加的“嚼环”反映了一个普遍的人类困境:何时说真话,何时保持沉默。我们都感受过这种紧张——想捍卫正义,但不确定我们的言语是会治愈还是伤害。 然而,沉默证明是不可持续的: “我默然无声,连好话也不出口;我的愁苦就发动了。我的心在我里面发热;我默想的时候,火就烧起。” 压力像火一样在他内心积聚,他未说出口的思想和悲伤点燃了他无法压制的内心动荡。这与任何压抑痛苦或真相的人产生共鸣,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感到更加炽热。最终,他爆发了:“于是我用舌头说话。”他的沉默让位给绝望的祈祷,揭示有些负担太重,无法独自承担。 面对生命的短暂(第4-6节) 大卫的爆发是对洞察力的恳求: “耶和华啊,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我的寿数几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何等短暂。” 他不求逃避,而是求清晰——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必死性。他将生命比作“手掌宽”(仅几英寸)和“虚幻”,在神的永恒面前短暂而无足轻重: “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各人最稳妥的时候,真是全然虚幻。细拉” “细拉”一词邀请我们停顿,敦促我们在这清醒的真理上徘徊。即使在我们最巅峰的时刻,我们也是脆弱的影子。大卫强化了这一点: “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聚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 在这里,他批评人类徒劳的追求——追逐财富和地位,却无视它们的无常。这是对生命短暂的严厉提醒,呼应了传道书的“虚空的虚空”,但大卫将这种领悟转化为寻求神的动力。 脆弱中的希望(第7-11节) 面对这种脆弱,大卫转向希望: “主啊,如今我等什么呢?我的指望在乎你。” 这是诗篇的心跳。生命的短暂并未导致绝望,而是对神的依赖。他恳求: “求你救我脱离一切的过犯,不要使我受愚顽人的羞辱Here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ovided text into Chinese: 诗篇39章:与沉默、脆弱和神圣希望的角力 诗篇39章是大卫内心深处的倾诉,献给以色列敬拜中的首席乐师耶杜顿,表明它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反思,也是为了团体的教化。从历史上看,这首诗篇可能是在一段艰难的时期写成的——也许是疾病、迫害或个人罪恶的后果,因为大卫在与神的管教和自己的必死性角力。其语气既痛苦又充满希望,使其成为一面永恒的镜子,反映我们自己与自制、目的和存在短暂性之间的斗争。 与沉默的角力(第1-3节) 大卫以生动的描写开始,展示他内心的冲突: “我说:‘我要谨慎我的行为,免得我舌头犯罪;恶人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要用嚼环勒住我的口。’” 这是一个决心守口如瓶的人,尤其是在那些反对神的人面前,害怕他的言语会羞辱神或暴露他的软弱。他自我强加的“嚼环”反映了一个普遍的人类困境:何时 说真话,何时保持沉默。我们都感受过这种紧张——想捍卫正义,但不确定我们的言语是会治愈还是伤害。 然而,沉默证明是不可持续的: “我默然无声,连好话也不出口;我的愁苦就发动了。我的心在我里面发热;我默想的时候,火就烧起。” 压力像火一样在他内心积聚,他未说出口的思想和悲伤点燃了他无法压制的内心动荡。这与任何压抑痛苦或真相的人产生共鸣,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感到更加炽热。最终,他爆发了:“于是我用舌头说话。”他的沉默让位给绝望的祈祷,揭示有些负担太重,无法独自承担。 面对生命的短暂(第4-6节) 大卫的爆发是对洞察力的恳求: “耶和华啊,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我的寿数几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何等短暂。” 他不求逃避,而是求清晰——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必死性。他将生命比作“手掌宽”(仅几英寸)和“虚幻”,在神的永恒面前短暂而无足轻重: “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各人最稳妥的时候,真是全然虚幻。细拉” “细拉”一词邀请我们停顿,敦促我们在这清醒的真理上徘徊。即使在我们最巅峰的时刻,我们也是脆弱的影子。大卫强化了这一点: “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聚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 在这里,他批评人类徒劳的追求——追逐财富和地位,却无视它们的无常。这是对生命短暂的严厉提醒,呼应了传道书的“虚空的虚空”,但大卫将这种领悟转化为寻求神的动力。 脆弱中的希望(第7-11节) 面对这种脆弱,大卫转向希望: “主啊,如今我等什么呢?我的指望在乎你。” 这是诗篇的心跳。生命的短暂并未导致绝望,而是对神的依赖。他恳求: “求你救我脱离一切的过犯,不要使我受愚顽人的羞辱。” 大卫知道他的罪有后果,但他寻求怜悯,不希望他的失败定义他。他承认神的管教:…
Psalm 39: Wrestling with Silence, Frailty, and Divine Hope
Psalm 39 is a deeply personal outpouring from David, addressed to Jeduthun, a chief musician in Israel’s worship, suggesting it was meant not only for private reflection but also for communal edification. Historically, this psalm likely emerges from a season of intense struggle—perhaps illness, persecution, or the aftermath of personal sin, as David grapples with…
诗篇38:从深处的呼求
诗篇38篇是一首归于大卫的忏悔诗,是一位因罪恶的后果而感到不堪重负的灵魂发出的令人心碎的诚实呼求。它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在身体上受折磨、情感上受煎熬、社交上被孤立的人——但他仍然紧抓着对神怜悯的希望。深入思考这篇诗篇,就是要揭示那些触及人类经验、神性本质和救赎之路的多层次意义。 罪的重量及其后果 大卫以恳求开始这篇诗篇:“耶和华啊,求你不要在怒中责备我,也不要在烈怒中惩罚我!”(第1节)。他感受到神定罪的“箭”刺入他,以及神的手沉重地压在他身上(第2节)。这不是一种遥远的、理论上的罪恶感;而是发自内心的、无法承受的。他描述自己的身体被摧残——“我的肉体没有一处完全,”“我的骨头没有安康”(第3节)——他的伤口“腐烂发臭”(第5节)。这些生动的图像不仅仅是诗意的修饰;它们象征着罪的腐蚀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影响灵魂,还影响整个人。大卫的苦难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真理:我们的行为会产生影响,当我们偏离神的道路时,这些影响会在我们的生活中蔓延,让我们破碎和负担沉重。 人类破碎的写照 这篇诗篇捕捉到了内疚和羞耻的普遍痛苦。大卫“大大地弯腰屈身,”终日哀痛(第6节),他的力量衰竭,“眼中的光也消失了”(第10节)。他的孤立感显而易见——朋友和亲人远离他的灾病(第11节),而敌人则密谋陷害他(第12节)。这种孤独反映了罪所造成的疏离,切断了与神和他人的联系。然而,在他的痛苦中,大卫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渴望:对和解与解脱的渴望。他的坦诚脆弱邀请我们在这篇诗篇中看到自己的挣扎,使诗篇38成为任何与悔恨或绝望搏斗的人永恒的伴侣。 神的公义与怜悯 诗篇38揭示了一位既圣洁又慈悲的神。大卫将他的苦难归因于神的“怒气”和“忿怒”(第3、1节),承认罪破坏了我们与公义神的关系。然而,他并没有将神视为无情的暴君。他反复呼求——“主啊,我的心愿都在你面前,”“求你不要撇下我,”“求你快快帮助我”(第9、21、22节)——显示出他对神愿意垂听和宽恕的信任。这种双重性令人印象深刻:神的公义唤醒我们对他的需要,而他的怜悯则提供了一条回归之路。大卫的忏悔——“我要承认我的罪孽,我要因我的罪忧伤”(第18节)——是转折点,表明真诚的悔改打开了恩典之门。 大卫的旅程:从绝望到希望 诗篇38的情感轨迹是应对个人危机的路线图。它始于极度的绝望——大卫“软弱无力,疼痛难忍,”因心里的烦乱而呻吟(第8节)。他在控告者面前选择沉默,“像聋子不听,”(第13节),这不是出于软弱,而是对神公义的顺服。随着诗篇的进展,他的焦点从痛苦转向希望:“主啊,我仰望你;主我的神啊,你必应允我。”(第15节)。到最后,他对救恩的恳求(第22节)带着微弱但真实的信任之光。这种从绝望到忏悔再到依赖的转变,为我们在面对自己失败的后果时提供了祷告的典范。 历史与集体意义 作为国王,大卫的公开角色放大了这篇诗篇的影响力。尽管他身居高位,他仍愿意在神面前承认自己的破碎,这强调了没有人能逃避责任。这种谦卑挑战了今天的领导者,鼓励他们寻求宽恕而不是隐藏自己的缺陷。此外,这篇诗篇被纳入以色列的敬拜,表明它具有集体意义。尽管这是一首非常个人化的诗篇,但它被集体吟唱,邀请神的子民共同参与悔改和希望。这提醒我们,我们的挣扎虽然是个人的,但却将我们与更大的恩典故事联系在一起。 对今日真理与救赎的呼唤 诗篇38对我们的现代背景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唤。在一个常常否认或轻视罪的文化中,大卫的坦诚无畏是对自我意识的激进呼唤。忽视我们的破碎就是生活在错觉中;承认它就是步入神的光明。这篇诗篇警告罪的毁灭性——如果不加以控制,它会像大卫的伤口一样腐烂——但它也指向通过悔改获得的医治。对于基督徒来说,这在耶稣身上得到了最终的实现,祂的苦难与大卫的苦难相呼应(被刺穿、被遗弃、沉默),祂的牺牲确保了我们的救恩。因此,诗篇38连接了旧约和新约,指向十字架作为对大卫呼求的回应。 文学之美与情感共鸣 这篇诗篇的语言引人注目——箭刺入、负担沉重、伤口腐烂。这些隐喻将我们带入大卫的痛苦之中,使其触手可及。它的结构——恳求、忏悔和最后的呼吁——创造了一个反映灵魂旅程的叙事。这种艺术性增强了它跨越世纪与读者建立联系的能力,既是我们处境的镜子,也是神品格的窗口。 在更深入地理解大卫的痛苦与希望之后,我们现在可以更有意义地与诗篇38篇互动。以下是这篇诗篇的全文,采用新钦定版(NKJV),邀请您亲自反思它的信息。 诗篇38篇(NKJV) 大卫的诗,交与伶长。1 耶和华啊,求你不要在怒中责备我,也不要在烈怒中惩罚我!2 因为你的箭射入我身,你的手压住我。3 因你的恼怒,我的肉体没有一处完全;因我的罪过,我的骨头没有安康。4 我的罪孽高过我的头,如同重担叫我担当不起。5 因我的愚昧,我的伤发臭流脓。6 我疼痛,大大拳曲,终日哀痛。7 我满腰是火,我的肉没有一处完全。8 我被压伤,身体疲倦;因心里不安,我就唉哼。9 主啊,我的心愿都在你面前;我的叹息不向你隐瞒。10 我心跳动,我力衰微,连我眼中的光也没有了。11 我的良友密友因我的灾病都躲在旁边;我的亲戚本家也远远地站着。12 那寻索我命的设下网罗;那想要害我的口出恶言,终日思想诡计。13 但我如聋子不听,像哑巴不开口。14 我如不听见的人,口中没有回话。15 耶和华啊,我仰望你!主我的神啊,你必应允我。16 我曾说:恐怕他们向我夸耀;我失脚的时候,他们向我夸大。17 我几乎跌倒,我的痛苦常在我面前。18 我要承认我的罪孽;我要因我的罪忧伤。19 但我的仇敌又活泼又强壮;无理恨我的增多了。20 以恶报善的与我作对,因我是追求良善。21 耶和华啊,求你不要撇弃我!我的神啊,求你不要远离我!22 拯救我的主啊,求你快快帮助我! 愿这些话语在您心中回响,揭示我们需求的深度和神怜悯的高度。
Psalm 38: A Cry from the Depths
Psalm 38, a penitential psalm attributed to David, is a hauntingly honest cry from a soul overwhelmed by the consequences of sin. It paints a vivid picture of a man in deep distress—physically afflicted, emotionally tormented, and socially isolated—yet clinging to hope in God’s mercy. To think deeper about this psalm is to uncover layers…
诗篇37:选择真理与光明的道路
诗篇37篇是大卫王所作,是一段深刻而永恒的信息,触及每一个因恶人看似成功或义人挣扎而感到沮丧的人。这首诗深入探讨了人类的经历——嫉妒、不公、对安全的渴望——并提供了一条清晰的道路:信靠上帝,行善,耐心等待祂的公义。大卫曾面对如扫罗甚至他自己的儿子押沙龙这样的敌人,他深知恶人兴旺而自己仍持守信心的滋味。这首诗很可能写于他晚年,反映了他一生的经验教训,以希伯来字母顺序构成的离合诗,象征着智慧生活的完整指南。对我们今天来说,这是一个呼召,要超越表面,看到上帝的真理和现实,在一个常常被黑暗笼罩的世界中活出光明的生命。 从历史角度看,大卫的话语源于他个人的挣扎与胜利。从牧羊人到国王,他经历了一生充满威胁和背叛的生活,但他一次又一次看到上帝的拯救。这种背景让诗篇37显得真实——它不是抽象的建议,而是从真实苦难中淬炼出的智慧。这里的更深真理是,生活不在于我们当下看到的。恶人可能像青草一样茂盛,但他们很快就会枯萎,而信靠上帝的义人将继承永恒的产业。这是一个普世的讯息:不要让嫉妒或愤怒使你偏离正道。相反,要以耶和华为乐,将你的道路交托给祂,在祂的时机中安息。这不仅适用于古代以色列,也适用于我们所有人,在一个公平似乎并不总是胜利的世界中挣扎。 令人注目的是,诗篇37与耶稣及其教导的联系是如此自然。例如,第11节说:“谦卑人必承受地土。”耶稣在八福中回应道:“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马太福音5:5)。大卫和耶稣都指向一个国度,在那里谦卑和信靠上帝,而非权力或诡计,带来真正的奖赏。耶稣的比喻,如好撒玛利亚人,具体展现了这一点——行善和爱他人就是义的表现,即便这需要付出代价。耶稣自己活出了这首诗,直面邪恶却信靠上帝的计划,祂的复活证明了义人最终被高举。对于跟随祂的人来说,诗篇37不仅是诗歌,而是祂呼召我们去生活的预览。 这首诗还将上帝描绘为真理和现实的创造者。祂看到真实:正直的人有永恒的产业,而恶人如烟消散(第18、20节)。耶稣作为“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6)进入这一真理,指引我们在充满幻象的世界中看到永恒。那些看不到这一点——追逐权力或财富而非上帝的人——被困在黑暗中,被谎言欺骗,而这些谎言终将瓦解。大卫对此提出警告,耶稣则邀请我们走出黑暗。作为祂的跟随者,我们被呼召成为世界的光和地的盐(马太福音5:13-16),将真理带入黑暗。这不是关于论断,而是以爱和怜悯说出真理,带领他人走出欺骗。 因此,诗篇37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选择。我们可以成为真理之子,活在上帝的现实中,或成为谎言之父的儿女,迷失在暂时的阴影中。大卫说,恶人会消失,但义人找到平安并永远居住。耶稣说,祂来是为了赐下丰盛的生命(约翰福音10:10)。成为“真理之子”(TeknaTruth)意味着选择信靠而非忧虑,行善而非作恶,光明而非黑暗。这是一个每日的呼召,要活出这首诗的希望,与他人分享,并邀请他们进入上帝所赐的真实、永恒的生命。让我们选择这条道路,也帮助他人找到它。 诗篇37全文(新国王詹姆士版,NKJV,中文翻译) 大卫的诗 1 不要因作恶的而烦恼,也不要嫉妒行不义的人。2 因为他们如草快被割下,如青菜很快枯萎。 3 要信靠耶和华,行善;住在地上,以祂的信实为粮。4 又要以耶和华为乐,祂必将你心所求的赐给你。 5 将你的道路交托耶和华,信靠祂,祂必成全。6 祂必使你的公义如光发出,你的公平如正午的光辉。 7 在耶和华面前静默,耐心等候祂;不要因那道路亨通的人,或那行恶计谋的人而烦恼。8 当止住怒气,离弃忿怒;不要烦恼,这只会带来害处。 9 因为作恶的必被剪除;但那等候耶和华的,他们必承受地土。10 再过不久,恶人就不再存在;你仔细寻找他的踪迹,却找不到。11 但谦卑人必承受地土,以丰盛的平安为乐。 12 恶人谋害义人,向他咬牙切齿。13 主向他发笑,因祂看见他的日子将到。14 恶人拔刀拉弓,要打倒贫穷困乏的人,要杀害行为正直的人。15 他们的刀必刺入自己的心,他们的弓必被折断。 16 义人所有的虽少,胜过许多恶人的财富。17 因为恶人的膀臂必被折断,但耶和华扶持义人。 18 耶和华知道正直人的日子,他们的产业必存到永远。19 在恶时他们不至羞愧,在饥荒的日子必得饱足。 20 但恶人必灭亡;耶和华的仇敌,如草场的华美,必要消失,如烟消散。 21 恶人借贷不偿还,义人却恩慈慷慨施舍。22 蒙耶和华赐福的,必承受地土;被祂咒诅的,必被剪除。 23 好人的脚步被耶和华立定,祂喜悦他的道路。24 他虽跌倒,也不至全然仆倒,因耶和华用手扶持他。 25 我从前年幼,现在年老,却未见义人被弃,也未见他的后裔讨饭。26 他常施恩惠,借贷与人;他的后裔也蒙福。 27 远离恶事,行善,就可永远安居。28 因为耶和华喜爱公平,不撇弃祂的圣民;他们必永远蒙保守,但恶人的后裔必被剪除。29 义人必承受地土,永远居住其上。 30 义人的口发出智慧,他的舌头谈论公平。31 他神的律法在他心里,他的脚步必不滑动。 32 恶人窥探义人,想要杀害他。33 耶和华必不撇他在恶人手中,也不在审判时定他为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