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14(新国王詹姆斯版)生动地对比了那些行走在神光辉真理中的人与那些被“谎言之父”(约翰福音8:44)谎言所困的人。诗篇开篇以一句震撼的宣告开始:“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他们都败坏了,行了可憎恶的事,没有一个人行善。”(诗篇14:1)这为探索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奠定了基础:神的儿女——真理、生命和光明的儿女——他们追求智慧和公义;以及受欺骗者,他们在撒但谎言的黑暗中跌倒。通过诗篇14、一个比喻和其他圣经经文,我们揭示了作为神儿女的身份,以及我们帮助那些被邪恶者欺骗之人的使命,最终呼吁我们每天选择真理、生命和光明,并为那些迷失在谎言中的人祈祷。 愚顽与受欺骗者:被谎言所困 诗篇14描述了愚顽人拒绝神是一种内心的否定,导致败坏:“他们都偏离了正路,一同变为污秽;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诗篇14:3)这种愚昧反映了撒但的工作,他是“说谎者,也是谎言之父”(约翰福音8:44),欺骗人类相信他们可以离开神而兴盛。受欺骗者接受谎言,以为谎言带来自由,实则带来束缚,正如保罗警告:“这世代之神弄瞎了不信之人的心眼,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不照着他们,基督本是神的像。”(哥林多后书4:4) 这种欺骗的结果是恐惧和绝望。诗篇14:5说:“他们在那里大大地害怕,因为神在义人的世代中。”没有神的同在,受欺骗者生活在恐惧中,容易被生活的无常所击倒。保罗描述了他们的命运:“他们既然不喜欢在知识中存留神,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罗马书1:28)被邪恶者缠住,他们面临属灵的死亡,相信那些只通向毁灭的谎言。 神的儿女:真理、生命和光明的儿女 相比之下,诗篇14颂扬“义人的世代”(诗篇14:5),即神的儿女,他们体现真理、生命和光明。这些身份植根于基督,并由恩典赋予: 这些身份不是赚来的,而是通过信心领受的:“就是神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罗马书3:22)神的儿女活在神的爱中,脱离恐惧:“爱里没有惧怕;完全的爱把惧怕除去。”(约翰一书4:18) 真理与智慧的比喻 为阐明这种对比,考虑“两座花园的比喻”: 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两座花园并排生长。第一座花园由一位智慧的园丁照料,充满生机。园中的树木结满果实,溪流闪耀,路径光芒四射,因为园丁遵循伟大之王的指引,种植真理的种子。第二座花园由一位愚顽的园丁管理,荆棘丛生,土壤干涸,果实苦涩,路径笼罩在阴影中,因为他相信一个狡猾的声音,谎称无需王的指引也能丰收。 一天,智慧的园丁邀请邻居分享他的种子。“这些来自王,”他说,“带来生命与光明。”愚顽的园丁嗤笑,固守他贫瘠的土地。但他的一些工人,厌倦了荆棘,跨入智慧的花园。他们尝了果实,饮了溪水,看到了光明。他们成为王的儿女,喜乐地照料他的花园。 这个比喻反映诗篇14的真理:神的儿女,如同智慧的园丁,耕耘真理、生命和光明的生命;而受欺骗者,如同愚顽的园丁,在黑暗中劳苦。然而,通过我们的 outreach,受欺骗者可以加入王的花园,成为真理的儿女。 我们的使命:接触受欺骗者 作为真理、生命和光明的儿女,神的儿女被呼召去接触被邪恶者缠住的人。诗篇14:6指出:“你们欺凌贫穷人的谋算,但耶和华是他的避难所。”这敦促我们保护弱者。我们的角色有三重: 这是一场属灵争战:“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以弗所书6:12)穿上神的全副军装,我们站立得稳,将祂的恩典带给黑暗中的人。 祈祷与选择的呼召 诗篇14以盼望结束:“但愿以色列的救恩从锡安而出!耶和华救回他被掳的子民,那时雅各要欢乐,以色列要喜乐。”(诗篇14:7)这救恩在基督里得以实现,赐给所有人。我们必须为那些活在黑暗、被谎言捆绑的人恳切祈祷,求神让他们的心柔软,眼睛睁开,生命被祂的真理改变。 对所有信徒与寻求者——每天选择做真理、生命和光明的儿女。每一次决定,都要拒绝邪恶者的谎言。每一次行动,都要反映基督的爱。拥抱箴言3:5-6的智慧:“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活出王那充满生机的花园中的园丁,播种真理的种子,收获生命的果实。 让我们致力于这每日的选择,在欺骗的世界中如灯塔般闪耀,愿我们的祈祷与行动引领许多人从黑暗走向基督永恒的光明。
Author: tekna ZhenLi
诗篇13:哀叹、信靠与赞美中的智慧
诗篇13是一首简短却充满力量的哀歌,归于大卫名下,浓缩了从绝望到盼望的旅程,为应对人生试炼提供了永恒的智慧。全篇共六节,是一场对上帝的坦诚呼喊,最终转为坚定的信靠与赞美。诗篇的结构——哀叹(1-2节)、祈求(3-4节)、信靠与赞美(5-6节)——反映了人类在苦难与信仰中的经历,揭示了关于上帝品格及我们如何回应的深刻真理。 第1-2节:哀叹的呼喊 经文:“耶和华啊,你要忘记我到几时呢?要到永远吗?你要掩面不顾我到几时呢?我心里筹算,终日愁苦,要到几时呢?我的仇敌夸胜我,要到几时呢?” 大卫以撕心裂肺的呼喊开篇,四次重复“到几时”,强调他痛苦的深度与持久。他感觉被上帝遗忘,仿佛耶和华掩面不顾,这是圣经中表示上帝退隐或沉默的隐喻(申31:17-18)。 “心里筹算”暗示内心的挣扎——大卫试图理性面对痛苦,却只带来更多悲伤。“仇敌夸胜”可能指实际的对手(如扫罗),也可能是比喻性的,如绝望或环境。 智慧真理:坦诚表达痛苦诗篇的开篇教导我们将真实情感带到上帝面前的智慧。大卫没有掩饰自己的感受或以虚伪的虔诚面对上帝,而是坦露被遗弃和挫败的感觉。这种坦诚不是叛逆,而是信仰,因为它假定上帝值得信赖且能接纳这样的呼喊。对信徒而言,这示范了在祷告中自由表达疑惑与悲伤,知道上帝欢迎这种脆弱(来4:16)。压抑痛苦会导致孤立,但向上帝倾诉能促进亲密与医治。 第3-4节:求拯救的祈求 经文:“耶和华我的上帝啊,求你看顾我,应允我!使我眼目光明,免得我沉睡至死;免得我的仇敌说:‘我胜了他’;免得我的敌人因我摇动而喜乐。” 大卫从哀叹转为祈求,恳求上帝“看顾”并“应允”他。“使我眼目光明”可能意指恢复活力或盼望,因为悲伤或濒死会使眼睛昏暗(参撒上14:27)。他害怕死亡(“沉睡至死”)以及仇敌的得意,那些敌人会在他失败时幸灾乐祸。这一祈求显露大卫的绝望,但也表明他相信上帝能介入。 智慧真理:坚持祷告大卫尽管感觉未被垂听,却坚持祷告,体现了在困境中继续寻求上帝的智慧。他没有陷入绝望或转向其他帮助,而是直接向“耶和华我的上帝”祈求,确认了个人关系。这教导信徒即使上帝看似沉默,也要持续祷告,相信祂在倾听(路18:1-8)。坚持祷告反映了对上帝主权与时机的信心,抵挡放弃的诱惑。 第5-6节:信靠与赞美的决心 经文:“但我倚靠你的慈爱;我的心因你的救恩喜乐。我要向耶和华歌唱,因他用厚恩待我。” 大卫以惊人的转变,从绝望转向信靠。“但”字标志着他刻意选择聚焦于上帝的品格——祂的“慈爱”(hesed,坚定的爱)与“救恩”。尽管环境未变,大卫的心因上帝救赎的保证而喜乐。他承诺歌唱,反映对上帝过去与现在恩惠的感恩(“用厚恩待我”)。这一转变不是单纯的乐观,而是基于信仰对上帝信实的确信。 智慧真理:从绝望到信靠、盼望救恩、感恩上帝的恩惠这几节包含三个关键智慧真理。首先,从绝望到信靠的转变展示了将信仰锚定在上帝不变的本性而非短暂情感或环境的智慧。大卫回想上帝的慈爱,这曾支撑他,使他现在能信靠(参来6:19)。其次,他因“你的救恩”喜乐,反映了对上帝应许救赎的盼望,这一智慧超越现在,仰望上帝的救赎计划(罗15:13)。最后,大卫的感恩(“用厚恩待我”)教导我们认识上帝在试炼中丰盛供应的智慧。感恩改变视角,激发敬拜与韧性。 诗篇13揭示上帝既是超然的(看似遥远),又是内在的(靠近聆听与拯救)。它确认苦难并不否定上帝的同在或爱;相反,它是深化信靠的机会。诗篇的智慧具有普遍性:信徒可以坦诚面对上帝,坚持祷告,信靠祂的慈爱,盼望祂的救恩,并培养感恩。这些实践在个人(悲伤、疾病)或群体(不公、逼迫)的试炼中支撑信仰。 诗篇13邀请信徒记录他们的哀叹,坚持祷告,默想上帝过去的信实以增强信靠。它还鼓励集体敬拜,因为歌唱(第6节)将群体在盼望与感恩中联合起来。诗篇挑战现代人逃避痛苦或寻求快速解决的倾向,催促一种与上帝摔跤并变得更坚强的信仰。 风暴中的灯笼 为阐释诗篇13的智慧,考虑以下寓言: 从前,一位旅人行经一片无星之夜的广袤森林。猛烈的风暴袭来,狂风呼啸,大雨遮蔽了他的道路。他喊道:“为何黑夜隐藏路径?我要在这黑暗中徘徊多久?”他心头沉重,感到被遗弃。然而,他的背包里有一盏灯笼,那是父亲赠予的礼物,父亲曾承诺它会引领他回家。 起初,旅人犹豫,怀疑灯笼的光能否穿透风暴。但在绝望中,他点燃灯笼,高举起来。火焰微弱地闪烁,却照亮了一条狭窄的路径。他一步步前行,低语:“父亲给了我这光,它不会失效。”行走中,他想起灯笼曾引导他穿过迷雾与阴影的旅程。恐惧渐消,盼望萌生。尽管风暴肆虐,他开始哼唱回家的歌,感恩灯笼的稳定光芒。 最终,风暴平息,黎明显露了森林的边缘。旅人回到家,父亲拥抱他说:“你信靠了这光,它引领你走过。”旅人微笑,知道灯笼的光是父亲的应许,从未被风暴熄灭。 解释:旅人是信徒,风暴是苦难,灯笼是上帝的慈爱与救恩。如同诗篇13中的大卫,旅人感到迷失并呼喊(坦诚表达)。他坚持使用灯笼(坚持祷告),尽管风暴肆虐仍信靠其光(从绝望到信靠),盼望回家(盼望救恩),并为光的引导而感恩歌唱(感恩上帝的恩惠)。这寓言表明上帝的智慧——信靠祂的应许——引导我们穿越人生最黑暗的时刻。 诗篇13是信徒从苦难到盼望旅程的缩影。其智慧在于呼吁坦诚祷告、坚持寻求、信靠上帝的慈爱、盼望祂的救恩以及感恩祂的恩惠。这些真理,体现在大卫从哀叹到赞美的转变中,为以信仰应对试炼提供了路线图。灯笼的寓言强调上帝的应许如稳定之光,引领我们穿越风暴进入祂的怀抱。信徒若应用诗篇13的智慧,将找到坚韧的力量,在上帝的救恩中得喜乐,并为祂的厚恩献上感恩之歌。
诗篇12:你是光明与真理之子吗?
诗篇12篇是大卫在新国王詹姆士版(NKJV)中写下的一首深刻哀歌,它触动每个人的心,邀请所有人通过其永恒真理审视自己的生活。这首八节的诗篇将恶人的欺骗性、破坏性言语与上帝纯洁、可信的话语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两条道路:一条是光明与真理,另一条是黑暗与虚假。圣经将跟随上帝的人描述为“光明与真理之子”(以弗所书5:8;约翰福音12:36),而与撒但同行的则称为“邪恶与黑暗之子”(约翰福音8:44;约翰一书3:10)。通过诗篇12,每个人都被呼召去辨别自己的立场,应对充满欺骗的世界,思考耶稣作为“道路、真理、生命”的意义,展现怜悯,并最终选择是活出“tekna Truth”(真理之子)还是继续留在黑暗中。 诗篇12:心灵之镜 大卫以一句穿越时空的呼喊开启诗篇12:“耶和华啊,求你帮助,因为虔诚人断绝了,忠信人从世人中消失了!”(第1节,NKJV)。他哀叹一个真理稀缺、欺骗盛行的世界:“他们各人与邻舍说虚浮的话,用谄媚的嘴和两样的心说话”(第2节)。恶人夸口说:“我们必能以舌头得胜,我们的嘴唇是我们自己的,谁能作我们的主呢?”(第4节),显露他们的傲慢和对责任的拒绝。 与之相对,上帝以盼望回应:“因穷乏人的冤屈和困苦人的叹息,我现在要起来,把他安置在他所切慕的稳妥之地”(第5节)。祂的话语被形容为“纯净的话,如同地上炉中炼过的银子,精炼了七次”(第6节),与人类的虚假形成鲜明对比。诗篇以确信结束:“耶和华啊,你必保守他们,你必永远护卫他们脱离这世代”(第7节),但也承认邪恶的持续存在:“恶人在四周行走,卑贱在世人中被高举”(第8节)。 诗篇12如同一面镜子,询问:你的言语和行为是否与上帝的纯净真理一致,还是在重复恶人的欺骗和骄傲?你是光明与真理之子,还是在黑暗中行走? 辨别的智慧 诗篇12提供了智慧,帮助所有人辨别自己的属灵状态: 这些真理挑战每个人反思自己内心的倾向。以弗所书5:8邀请所有人“像光明之子一样行走”,活出“良善、公义和真理”。诗篇12敦促你选择反映上帝纯净的言语和行为,而不是黑暗的欺骗。 辨别虚假与邪恶 诗篇12对恶人的描绘——“谁能作我们的主呢?”(第4节)——凸显了那些活为“邪恶与黑暗之子”的傲慢。他们的欺骗性言语和对上帝的悖逆表明他们与真理为敌。要辨别你或他人是否走在虚假中,考虑以下迹象: 诗篇12鼓励转向上帝寻求辨别,正如大卫的恳求“耶和华啊,求你帮助”(第1节)所示范的,依靠神圣智慧。祷告和与上帝“纯净的话语”(第6节)的互动帮助你看清真相,因为圣灵引导你进入“一切真理”(约翰福音16:13)。问:你是否愿意接受上帝的纠正,还是执着于骄傲的独立?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耶稣作为“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6),是为那些寻求活为光明之子的人的终极榜样。他的生命照亮了诗篇12的真理: 耶稣的榜样挑战你:你是否以爱说出真理?你是否关心有需要的人?你是否在邪恶中信靠上帝?他的生命表明选择光明意味着跟随他,真理的化身。 对黑暗中人的怜悯 诗篇12关注上帝对有需要者的关怀(第5节),呼召所有人展现怜悯,特别是对那些被黑暗纠缠的人。以弗所书6:12提醒我们,“我们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而是与属灵的邪恶势力争战。那些陷入欺骗或邪恶的人是俘虏,而非敌人,需要爱和盼望。 耶稣示范了这种怜悯,与罪人同席(马可福音2:15-17),并为他的敌人祷告(路加福音23:34)。诗篇12激励我们通过伸出仁慈、倾听和分享基督的真理来反映上帝的心。无论你是光明之子还是仍在黑暗中,怜悯可以弥合差距。问:你是否严厉地评判他人,还是提供指向上帝纯净话语的爱? 活出Tekna Truth 诗篇12呼召每个人活出tekna Truth,与上帝的纯净话语(第6节)对齐,而不是欺骗的“谄媚的嘴”(第2节)。这意味着: 对于已经行走为光明之子的人,诗篇12鼓励分享这一真理,通过教导、服务或榜样激励他人(歌罗西书3:16)。对于不确定自己道路的人,这是邀请你对照上帝的话语检验生命并选择光明。 选择你的道路 诗篇12为你摆下一个选择:你会是光明与真理之子,扎根于上帝的“纯净话语”(第6节),还是黑暗之子,被欺骗的“谄媚的嘴”所动摇(第2节)?世界可能高举卑贱(第8节),但上帝提供保守和盼望(第7节)。耶稣,道路、真理、生命,邀请你跟随他,舍弃谎言和骄傲,走在他的光明中(约翰福音12:36)。 今天审视你的心。你的言语和行为是否反映上帝的真理,还是在重复“谁能作我们的主呢?”(第4节)的傲慢?如果你在黑暗中,明白上帝的怜悯(第5节)也向你延伸——祂的真理能使你得自由(约翰福音8:32)。如果你在光明中,耀眼地照亮,指引他人前行。选择活出tekna Truth,信靠上帝的纯净话语引导你。决定在你手中:你会作为光明与真理之子行走,还是留在邪恶与黑暗的阴影中?今天就选择,让诗篇12的智慧引领你走向生命。
诗篇11:信靠、智慧与在耶稣里作为光明与真理之子的生活
诗篇11是大卫一首激动人心的诗歌,与在逆境中信靠神的永恒挑战产生共鸣。通过其生动的语言,这首诗描绘了光明之子——那些作为神所爱之子拥抱神真理的人,与黑暗之子——被撒但谎言诱捕、成为恶者之子的人之间的对比。这首诗呼召我们扎根于神不变的权威,以智慧分辨他人的行为,并将耶稣——终极真理——的恩典反映给这个有需要的世界。通过从智慧和真理的视角深入探讨诗篇11,我们发现耶稣,作为道成肉身的神,如何活出爱的生活,邀请我们将同样的爱延伸给那些迷失在黑暗中的人。 在混乱中的信靠基础 诗篇11以大胆的宣告开篇:“我投靠耶和华,你们怎能对我说:‘你当像鸟儿飞往你的山上’?”(诗篇11:1,NIV)。大卫,可能正被敌人追捕,拒绝了惊慌失措的逃跑建议,选择安息在神的保护中。诗篇描述了黑暗之子,他们“拉开弓,将箭搭在弦上,要在暗中射那心里正直的人”(诗篇11:2,NIV),试图瓦解社会的道德根基:“根基若被毁坏,义人还能做什么呢?”(诗篇11:3,NIV)。然而,神的回应坚定不移:“耶和华在他的圣殿里;耶和华在天上的宝座上。他的眼睛察看世人;他的目光试炼他们”(诗篇11:4,NIV)。他试炼忠信之人,同时反对那些喜爱暴力的人(诗篇11:5,NIV:“耶和华察看义人;但恶人和喜爱暴力的人,他心里恨恶”)。对黑暗之子,审判即将来临——“他要向恶人降下烈焰、硫磺和炙热的风;这是他们杯中的份”(诗篇11:6,NIV)——但光明之子得到荣耀的应许:“因为耶和华是公义的,他喜爱公义;正直的人必得见他的面”(诗篇11:7,NIV)。 这首诗将智慧——在动荡中信靠神的真理——与真理——神公义和爱的确定性——交织在一起。大卫的信心体现了智慧,而神至高的监察证实黑暗无法获胜。这些主题在耶稣的生命中得以放大,指引我们分辨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并以他的恩典回应。 智慧:分辨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 圣经的智慧始于对神的敬畏,如箴言9:10所述:“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NIV)。这种智慧使我们能看透撒但欺骗的迷雾,认出光明之子——神的儿女——与被恶者误导的黑暗之子。诗篇11描述了大卫的信靠和神的察看,为这种分辨提供了一个视角。 光明之子的特质 光明之子,被描述为“心里正直”(诗篇11:2,NIV),以他们的信仰和对神真理的追求为特征。他们是神的儿女,如约翰一书3:1宣称:“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NIV)。圣经揭示了他们的品质: 在日常生活中,光明之子通过善行闪耀——同事的诚实、邻居的慷慨,或陌生人的无私帮助。尽管有瑕疵,他们的生活反映了神的光。 黑暗之子的特质 黑暗之子,如诗篇11:2-5所示,拒绝神的真理,常常通过欺骗或伤害行事。耶稣称他们为恶者之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种就是天国之子;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马太福音13:38,NIV)。被撒但欺骗,如哥林多后书4:4解释:“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基督本是神的像”(NIV),他们的特质在圣经中显现: 撒但欺骗他们,让他们相信权力或享乐是真理,遮蔽了神的爱。他们可能是分裂的同事、剥削的领袖,或宣扬虚假的文化。然而,智慧揭示他们的行为源于欺骗,而非本质——因为他们也是神的造物,蒙爱且可被救赎。 真理:神的爱与救赎的应许 诗篇11的保证——“耶和华是公义的,他喜爱公义”(诗篇11:7,NIV)——将其信息扎根于神的品格——圣洁、公义、怜悯。这真理贯穿圣经:神支持光明之子,同时反对黑暗,但他的心渴望救赎。以西结书33:11宣告:“你对他们说:‘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以色列家啊,你们转回,转回吧!离开恶道,何必死亡呢?’”(NIV)。这真理在耶稣中达到顶峰,他揭示了神对所有人的恩典。 耶稣:真理的化身 耶稣,作为道成肉身的神,实现了诗篇11的盼望,宣称:“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NIV)。他的生活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成为光明之子: 耶稣为光明之子的生活树立了榜样:信靠神、以爱对抗邪恶、并提供恩典。他应许“正直的人必得见他的面”(诗篇11:7,NIV),通过他我们与神相遇:“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希伯来书4:16,NIV)。 撒但的谎言与耶稣的胜利 撒但,“谎言之父”——“他说谎是出于自己;因他本来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约翰福音8:44,NIV)——用扭曲的真理欺骗黑暗之子。耶稣打破这些谎言: 耶稣的真理邀请所有人从黑暗转向光明:“要开他们的眼睛,使他们从黑暗中归向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神;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圣徒同得基业”(使徒行传26:18,NIV)。 今日的真理 耶稣的真理对所有人说话: 作为光明之子生活:与所有人分享恩典 耶稣的生命呼召我们反映他的恩典,以真理的盼望接触黑暗之子。诗篇11装备我们以智慧看待他人并以爱回应。 用神的眼光看待他人 回应黑暗之子 我们跟随耶稣的榜样,展现恩典: 鼓励:拥抱作为光明与真理之子的生活 作为神的儿女,我们被呼召活出光明之子和真理之子——或TeknaTruth的生活,融合希腊语tekna(儿女)与我们在基督——真理(约翰福音14:6,NIV)中的身份。“你们从前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里面是光明的,行事为人就当像光明的儿女(光明的果子在于一切良善、公义、诚实)”(以弗所书5:8-9,NIV)。相比之下,黑暗之子、邪恶之子、幻象之子和虚假之子生活在撒但的控制之下。 作为TeknaTruth生活 拒绝黑暗 结论:耶稣的光芒得胜 诗篇11向我们保证,神的真理穿透撒但的欺骗。其信靠与分辨的呼召引领我们到耶稣——真理的化身,他活出彰显神恩典的生活。触及光明之子和黑暗之子,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去爱。他的邀请今日仍在回响:来到真理,接受神的恩慈,活出TeknaTruth。作为神的儿女,我们以怜悯看待他人,以恩典回应黑暗,分享福音,相信耶稣的光芒能驱散谎言。在这阴影重重的世界,诗篇11和耶稣的生命敦促我们坚定站立、深切去爱,并宣告:“因为耶和华是公义的,他喜爱公义;正直的人必得见他的面”(诗篇11:7,NIV)。
在诗篇10中寻找希望:耶稣作为破碎世界中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你有没有觉得世界像是失控了——不公正在得胜,而上帝似乎无处可寻?那种沉重感,就像看到新闻或面对生活中的艰难时,你忍不住想问:上帝,你在哪里?如果你有过这样的念头,你并不孤单。几千年前,有人将这种心情倾诉在诗篇10中。这是一种真实、坦诚的呼喊——就像朋友在喝咖啡时倾诉心声——质问为什么当一切都崩溃时,上帝似乎遥不可及。但关键是:这不仅仅是抱怨。它是一扇通向更深层次、真实事物的窗户。当我思考这些时,我看到耶稣的身影无处不在——祂的生平、话语、复活——告诉我们上帝一点也不遥远。祂就在这里,尤其是在我们痛苦的时候。 想象一下,诗篇的作者既沮丧又大胆地问:“主啊,你为何站得远远的?为何在患难的时候隐藏自己?”这很真实,对吧?没有修饰,也没有礼貌——这是你在走投无路时低声发出的疑问。他在这里教给我们一些智慧:对上帝坦诚是没问题的。信仰不是假装一切都好,而是把你的混乱带到祂面前,哪怕是那些不堪的部分。 现在,想想耶稣。祂完全明白这种感受。在十字架上,祂喊出了一句相似的话:“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让人心碎,对吗?耶稣,祂就是上帝,如此深入地体验了我们的痛苦,以至于祂也感受到被遗弃的痛。所以,当我们觉得上帝在隐藏时,我们可以看看耶稣,知道祂经历过这些。祂不是冷眼旁观的遥远君王——祂是与我们一起走过烈焰的那一位。 接着,诗篇作者话锋一转,指责恶人。他谈到他们的骄傲——他们追逐弱者,夸耀自私的欲望,行事仿佛上帝不存在。这种傲慢是世界上许多破碎的根源。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我们到处都能看到——人们以自我为中心,踩着别人往上爬。但耶稣?祂完全不同。祂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这不只是一句漂亮话——它改变了规则。祂没有高高在上要求敬拜;祂弯下身洗门徒的脚。祂谦卑地活着,爱那些被忽视的人,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力量不是骄傲,而是牺牲。祂是揭穿我们自欺谎言的真理,带领我们走出混乱的道路,承诺更美好未来的生命。 说到被忽视的人,诗篇10有一个动人的时刻,作者说上帝看见受苦的人。祂没有对孤儿、破碎的人、被生活压垮的人视而不见。而耶稣证明了这一点。在世时,祂没有追逐名利——祂与社会忽略的人为伍。穷人、病人、被排斥者——这些是祂的同伴。祂说祂来是要传福音给穷人,使被掳的得释放,叫瞎眼的得看见。这不只是空话;祂做到了。祂喂饱人群,医治麻风病人,为无助者挺身而出。在十字架上,祂承担了最大的不公——死亡本身——让我们得自由。如果你怀疑上帝是否在乎,看看耶稣吧。祂是上帝的心,穿着草鞋行走人间。 但等待上帝修复一切?那是最难的部分。诗篇作者抱怨恶人似乎总能得逞,兴旺发达,而好人却受苦。看到邪恶得胜真是让人抓狂。然而,作者紧抓希望,说上帝永远是王,祂听见谦卑者的呼求。对我们来说,这希望在复活节化作现实。想想看:受难日是残酷的——耶稣死了,邪恶在狂笑,希望被埋葬。但周日来了。坟墓空了,石头被挪开,耶稣活生生地走了出来。那一刻,一切都改变了。祂的复活是上帝在说:“我掌控一切。”这是证明正义可能需要时间,但它必将来临。复活节是诗篇10中每一个呼喊的答案——上帝不只是在旁观;祂在得胜。 那我们呢?诗篇10让我们面对那些艰难的事——哀叹、质疑、盼望。但耶稣把这一切串联起来。祂是我们混乱中的道路,稳固我们的真理,战胜死亡的生命。祂的复活不只是个故事——它是我们可以活出的现实。在这个常常黑暗和不公的世界,祂是永不熄灭的光。 朋友,让我们选择这个现实。让我们活在耶稣是谁的真理中——祂是听见我们、看见我们、从死里复活证明祂有最终话语权的上帝。这不是无视痛苦,而是相信祂比痛苦更大。让我们依靠祂的道路,捍卫祂的真理,将祂的生命融入我们所做的一切。因为在耶稣里,我们有种希望——任何东西,哪怕是最严重的不公,也无法动摇。
旧约对耶稣基督的预表
旧约(OT)作为新约(NT)的神圣序曲,编织了一幅丰富的预言、象征性人物和祭祀系统的图景,预示耶稣基督作为应许的弥赛亚。这些预表——通过直接的弥赛亚预言、象征性类型和仪式表达——指向祂的道成肉身、赎罪之死和荣耀的复活。本评论探讨了关键的旧约经文(引用自新国王詹姆士版,NKJV),并分析其在新约中的应验,详细阐述这些经文如何在基督里汇聚,揭示了神跨越圣经的救赎计划的统一性。 1. 女人的后裔 旧约经文:创世记 3:15(NKJV)“我要使你与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与她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她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 预表:这节经文,被称为“原始福音”(Protoevangelium,首次福音),是圣经中最早的弥赛亚应许,由神在人类堕落后对蛇(撒但)所说。“女人的后裔”指一位人类后裔,将决定性地击败撒但(“伤你的头”),尽管他在此过程中将受苦(“伤他的脚跟”)。提到“女人的后裔”(而非男人的后裔)这一不寻常的措辞,微妙地预示了童贞女怀孕,因为没有提到人类的父亲。蛇的后裔(邪恶势力)与女人的后裔(弥赛亚)之间的敌对,为基督最终胜利的宇宙之战奠定了基础。 背景:创世记 3:15 的应许出现在人类堕入罪中的背景下(创世记 3:1-13),亚当和夏娃的悖逆带来了死亡和与神的隔绝。神对蛇的咒诅包含了这一希望的曙光,表明救赎将通过一位人类后裔实现。“伤”的意象暗示了一场代价高昂的胜利,指向弥赛亚的受苦和最终的胜利。这节经文奠定了救赎历史的方向,后续的旧约应许(例如,创世记 22:18 中亚伯拉罕的后裔,撒母耳记下 7:12-13 中大卫的继承人)进一步聚焦于弥赛亚。 新约应验: 原始关联与神学洞见:创世记 3:15 的应许是弥赛亚盼望的基础,开启了一条贯穿圣经的线索。耶稣的赎罪之死承受了受苦的“伤”,而祂的复活粉碎了撒但的统治,恢复了人类与神的交通(罗马书 5:12-19)。女人的后裔所暗示的童贞女怀孕,强调了耶稣的无罪本性,使祂成为完美的救赎者。这段经文揭示了神对人类罪恶的立即回应,制定了救赎计划,彰显了祂的主权和恩典。 2. 逾越节羔羊 旧约经文:出埃及记 12:5-7, 13(NKJV)“你们要从绵羊或山羊中取一只一岁、无残疾的公羊羔,在本月十四日,全会众要把羊羔宰了。他们要取些血,涂在他们吃羊羔的房屋两边的门框上和门楣上……这血要在你们所住的房屋上作记号;我一见这血,就越过你们去,我击打埃及地的时候,灾殃必不临到你们身上灭你们。” 预表:逾越节羔羊是以色列从埃及得救赎的核心象征,是基督的有力预表。羔羊必须“无残疾”,象征无罪,其血涂在门框上,保护以色列免受神对埃及长子的审判。这种替代性牺牲预示了耶稣作为无罪的羔羊,祂的血保护信徒免受罪的惩罚,拯救他们脱离属灵的死亡。 背景:逾越节(出埃及记 12)发生在以色列从奴隶制中解放的背景下,第十灾针对埃及的长子。羔羊的血标志着以色列的家庭被赎回,免于死亡,并表明他们与神的盟约关系。每年一度的逾越节(利未记 23:5)延续了这一意象,强化了牺牲、替代和神圣保护的主题。羔羊的纯洁和血的涂抹强调了为赎罪所需的完美牺牲。 新约应验: 原始关联与神学洞见:逾越节羔羊作为替代品,免除以色列的审判,直接对应于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替代性赎罪。耶稣在逾越节期间死亡的时机强调了应验,祂成为终极的牺牲,祂的血洁净信徒的罪(约翰一书 1:7)。逾越节仪式对血涂抹的强调反映了接受基督牺牲所需的信心,这一主题在希伯来书 11:28 中得到回应。这一类型揭示了神通过完美中保实现救赎的一贯模式。 3. 受苦的仆人 旧约经文:以赛亚书 53:4-7, 12(NKJV)“祂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我们却以为祂受责罚,被神击打苦待了。哪知祂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祂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祂身上。祂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祂如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如羊在剪毛人手下无声,祂也是这样不开口……因此,我要使祂与伟大的人同分,祂必与强盛者分得战利品;因为祂将命倾倒,以至于死,且被列在罪犯之中,祂却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罪犯代求。” 预表:以赛亚书 53 生动地描绘了受苦的仆人,这位仆人担当他人的罪,遭受拒绝,并以牺牲的方式死去,带来赎罪和医治。这段预言,成书于基督前数世纪,详细描述了弥赛亚的谦卑、替代性死亡和代求角色。仆人的沉默、代赎的苦难以及与罪人的关联,明确指向耶稣的受难和救赎工作。 背景:以赛亚书 52:13–53:12 是“仆人之歌”(以赛亚书 42、49、50、53)的一部分,描述了一位既被高举又被鄙视的人物。这段经文将仆人的苦难与其最终的得胜相对比,暗示复活(以赛亚书 53:10-11)。仆人作为赎罪祭(以赛亚书 53:10)与利未记的祭祀系统相关联,强化了祂的赎罪目的。这段预言在犹太传统中被广泛认为是弥赛亚的,尽管后来的解释有所分歧。 新约应验: 原始关联与神学洞见:以赛亚书 53 描述的仆人代赎苦难,在耶稣的审判中沉默忍耐(马太福音 27:12-14)、十字架上的赎罪之死(罗马书 4:25)和作为高升救主的复活(腓立比书 2:9)中得到反映。经文中对替代的强调——“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祂身上”——突出了刑罚代赎的教义,耶稣承担了人类罪的惩罚。仆人的代求(以赛亚书 53:12)在耶稣作为大祭司的角色中延续(希伯来书…
生活于现实中——诗篇9
在一个真理似乎难以捉摸、欺骗无处不在的世界里,诗篇9如同一座希望与明晰的灯塔。这首古老的感恩与赞美之歌,相传由大卫王所作,颂扬神的公义与保护,同时鲜明地对比了神真理的现实与人类欺骗的幻象。诗篇9的核心揭示了神是现实之神——祂的审判真实,祂的避难所真实,祂的应许确凿。信奉并跟随祂的人从幻象的阴影中走出,步入真理之光,而拒绝祂的人则被困在谎言的世界里。 大卫的背景:奋斗与胜利的一生 大卫,一个从牧羊人成为以色列王的传奇人物,在他充满战斗、背叛和胜利的一生中写下了诗篇9。诗篇的题记为“交与伶长。调用‘慕拉便’。大卫的诗”(NKJV),表明它是为了公开敬拜而作,可能反映了对从敌人手中得救的感激之情。对于基督徒来说,这是神信实的见证;对于所有读者来说,它反映了人类在混乱中对公义与真理的渴望。 第1-2节:诚实的赞美 大卫以真挚的心开始:“耶和华啊,我要一心称谢你;我要传扬你一切奇妙的作为。”(第1节,NKJV)他的赞美不是虚饰或空洞的言辞,而是诚挚的感恩之情。这为扎根于现实的生活定下了基调,拒绝在敬拜中的虚伪或欺骗。跟随神就是拥抱真理,坦诚地生活在现实之神面前,而幻象则在半心半意和虚伪中滋长。 第3-6节:真理战胜谎言 大卫庆祝胜利:“我的仇敌转身退去的时候,他们一见你的面就跌倒灭亡。”(第3节,NKJV)这不仅是身体上的失败,更是真理对谎言的胜利。在圣经中,恶人常常与欺骗联系在一起(诗篇5:9),而神则体现了真理(约翰福音14:6)。敌人在神面前的灭亡表明现实穿透了幻象。正如大卫所言:“你曾斥责外邦,你曾灭绝恶人。”(第5节,NKJV),这肯定了谎言在现实之神面前无法立足。 第7-10节:神是真理的锚 在这里,神是公义的审判者和避难所:“惟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他已经为审判设摆他的宝座。”(第7节,NKJV)祂的公义是不可动摇的真理,是当人类阴谋消逝时依然存在的现实。对于受压迫者,祂是“患难时的避难所”(第9节,NKJV),提供真实的保护,而不是短暂的安全幻象。“认识你名的人要倚靠你。”(第10节,NKJV)表明对神的信仰使我们与现实对齐,而否认祂则让我们在阴影中摸索。 第11-14节:诚实的敬拜与恳求 大卫呼吁赞美:“你们要向住在锡安的耶和华歌颂;将他的作为传扬在众民中。”(第11节,NKJV)这是对诚实的召唤——分享神真实作为的故事,而不是编造的传说。他的恳求,“耶和华啊,求你怜悯我!”(第13节,NKJV),同样真诚,是一个认识自己局限的人的呼求。跟随神意味着与祂和他人真实地生活,而欺骗则筑起隔离我们的幻象之墙。 第15-18节:欺骗的自我毁灭 恶人的命运生动鲜明:“外邦人陷在自己所掘的坑中;他们的脚在自己暗设的网罗里缠住了。”(第15节,NKJV)欺骗——隐藏网罗——导致他们自己的毁灭,这是谎言如何缠住其创造者的隐喻。相比之下,“耶和华以审判彰显自己。”(第16节,NKJV)揭示了祂的现实。恶人迷失在幻象中,面临死亡(“恶人必归阴间”,第17节),而谦卑者则找到希望(“困苦人的指望必不至永远灭没”,第18节)。真理胜出;幻象崩溃。 第19-20节:现实揭示人类的脆弱 大卫的结束恳求发人深省:“耶和华啊,求你起来,不容人得胜;愿外邦人在你面前受审判。”(第19节,NKJV)他请求神向人类展示其局限:“使他们知道自己不过是人。”(第20节,NKJV)这剥去了人类无敌的幻象,让我们扎根于对现实之神的依赖中。生活在真理中就是接受我们的脆弱并信靠祂。 选择现实:一个普世的呼唤 诗篇9对比了两种路径:与神的现实或无祂的幻象。跟随祂的人生活在真理中——敬拜中诚实,公义中坚定,苦难中充满希望。不跟随祂的人则被谎言缠住,追逐崩塌的幻象。对于基督徒来说,这现实是神的同在和应许。对于所有人来说,这是对正直、同情和谦卑的普世呼唤。 让我们尽我们所能选择现实——寻求真理,实践诚实,拥抱我们的人性。当世界的重担压迫时,休息并将你的信仰寄托在神——现实之神,祂的真理永远长存。 选择成为真理之子,Tekna Truth!
神的威严、人类的尊严与我们在基督里的身份——诗篇8
诗篇8是一首永恒的赞美诗,传统上归于大卫王,它邀请我们惊叹于神的威严,并反思人类在祂创造中的独特角色。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世界之美的诗意反思——它是对我们在神面前身份的深刻沉思。对于信徒来说,它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因为它指向我们作为神儿女的身份,耶稣是信心的儿女和真理的儿女中的长子。通过耶稣,我们被迎入神的家庭,被赋予使命,并被呼召在世上反映祂的光。 历史与文化背景 在古代以色列,这样的诗篇常在集体敬拜中吟唱,可能是在与自然世界相关的节庆中,如收获节。诗篇8颂扬神的至高无上和人类在创造中的地位,与周围文化中常将人类视为遥远神明下微不足道存在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在这里,我们遇见一位既威严又亲近的神,祂关爱自己的创造,并在其中高举人类。这种视角为我们理解自己作为神儿女的身份奠定了基础,这一真理通过耶稣基督得以完全揭示。 经文1-2:神的荣耀与赞美的力量 “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将你的荣耀彰显于天。借着孩童和婴儿的口,你设立了坚固的堡垒,使仇敌和报仇者闭口无言。”(诗篇8:1-2,CUV) 诗篇以对神威严的衷心宣告开篇。“耶和华”是祂的个人名,“我们的主”强调祂对我们的主权。祂的荣耀在天上闪耀,然而,祂选择通过孩童和婴儿的赞美来彰显祂的力量。这是一个美丽的逆转:神的力量通过谦卑和软弱的人彰显。 耶稣在接纳孩童时肯定了这一点,祂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路加福音18:16,CUV)祂甚至在马太福音21:16中引用了诗篇8:2,表明神的力量通过孩童般的信心流露。作为信心的儿女中的长子,耶稣以对神的信赖为榜样,邀请我们以同样的单纯和真诚来敬拜。 “祭司长和文士看见耶稣所行的奇事,又见小孩子在殿里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就很生气,对祂说:‘你听见他们所说的吗?’耶稣说:‘是的。经上说:“你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赞美的话。”你们没有念过吗?’”(马太福音21:15-16,CUV) 经文3-4:人类的惊叹与价值 “我观看你手指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和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诗篇8:3-4,CUV) 大卫惊叹于夜空,称之为“你手指所造的”——这是神艺术创作的温柔形象。在这广阔的背景下,他疑惑神为何关爱人类,我们如此脆弱和短暂。这个问题反映了我们对神关注的敬畏。 答案在耶稣——万有的长子——中得以完全。歌罗西书1:15-16告诉我们:“爱子是那不能看见的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为万有都是靠祂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CUV)作为神和人,耶稣揭示了我们为何重要:通过祂,我们被接纳进入神的家庭。约翰福音1:12说:“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CUV)诗篇8暗示了这一不可思议的真理,并在基督里得以实现。 经文5-8:荣耀加冕,呼召管理 “你使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兽、空中的鸟、海里的鱼,凡经行海道的。”(诗篇8:5-8,CUV) 人类在此被高举——创造得比天使微小一点,头戴荣耀尊贵的冠冕,并被赋予对创造的管理权。这呼应了创世记1:26-28,我们按神的形象被造,负责照管地球。对于信徒来说,这呼召在耶稣——真理的儿女中的长子——中得以完全。希伯来书2:6-8将这段经文应用在祂身上:“但有人在经上某处证明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并将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使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CUV)耶稣以谦卑服侍和爱的管理活出了这一点。 作为祂的跟随者,我们被呼召效法这一点。以弗所书5:8说:“你们从前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里面是光明的,行事为人就当像光明的子女。”(CUV)我们的管理不是关乎权力,而是关乎反映神的真理和关爱,正如耶稣所做的那样。 经文9:重归赞美 “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诗篇8:9,CUV) 诗篇以对神威严的赞美结束,与开篇相呼应。这个重复框定了我们的反思:一切始于祂,也归于祂。通过耶稣——信心的儿女和真理的儿女中的长子——我们加入这首歌,庆祝我们在神计划中的地位。 我们在经文中的身份:神的儿女、光与真理 经文美丽地通过耶稣将我们定义为神的儿女。罗马书8:16向我们保证:“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CUV)这一身份赋予我们价值和使命。作为神的儿女,我们也被呼召活出光和真理的生命。 耶稣,世界的光(约翰福音8:12),呼召我们发光。以弗所书5:9解释说:“光明所结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义、诚实。”(CUV)作为真理的儿女,我们反映神的信实。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6,CUV)约翰一书1:6-7敦促:“我们若说是与神相交,却仍在黑暗里行,就是说谎话,不行真理了。我们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CUV)诗篇8对人类的惊叹反映了这一呼召,要真实地活出神的儿女的生命。 振奋人心的信息 诗篇8让我们仰望神的伟大,心怀我们在祂眼中的价值。通过耶稣——信心的儿女和真理的儿女中的长子——我们不仅被注意——我们被珍视为神的家人。这是希望:尽管渺小,我们却头戴荣耀,被呼召活出使命。耶稣完全活出了这一点——惊叹于创造,服侍弱者,并为所有人献上自己。我们被邀请跟随祂,以惊叹和爱生活。 每日的行动呼召 诗篇8呼召我们活出神的儿女的生命,跟随耶稣。每一天,拥抱你作为信心的儿女和真理的儿女的身份: 当你这样做时,加入诗人的歌声:“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诗篇8:9,CUV)通过耶稣,你是祂威严故事的一部分——活出喜乐! 注释:本文使用《和合本》(CUV)作为圣经引文的依据,因为它是中文基督教社群中广为接受和认可的译本。这确保读者能接触到熟悉且权威的经文文本。
找到耶稣作为我们灵魂深处的回应
在生活的风暴中——无论是面对虚假指控、无休止的反对,还是内心沉重的负担——《诗篇》第7篇提供了一个永恒的声音。这篇由大卫王撰写的祈祷,呼求神的公义,带领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神的正义,并揭示耶稣基督是我们灵魂最深处需求的答案。大卫的话语充满了信任与渴望,当我们深入其中时,我们看到这些话语如何引领我们走向耶稣,祂曾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新英王钦定版)。这篇诗篇邀请我们拥抱智慧,寻求真理,活在神的爱中,由耶稣照亮道路。 大卫以赤诚的坦率开篇:“耶和华我的神啊,我投靠你!求你救我脱离一切追赶我的人,将我救拔出来!免得他们像狮子撕裂我,将我撕碎,无人搭救。”(诗篇7:1-2,新英王钦定版)。他的祈求反映了在危险中对神的迫切信任。虽然大卫面对的是世间的敌人,但他的呼喊暗示了一种更大的救赎——耶稣所成就的救赎。作为“道路”,耶稣引导我们走出绝望,不仅脱离肉体的威胁,也脱离罪与死亡的掌控。作为“真理”,祂体现了大卫所寻求的公义,一位洞察人心、信实救赎的神。作为“生命”,祂通过自己的牺牲回应了诗篇的恳求,带来永恒的救赎。在耶稣里,我们找到一个永恒的避难所,大卫的灵魂在无意中渴求的救主。 祈祷转向对正直的大胆宣告:“耶和华我的神啊,我若行了这事,若我手中有罪孽,若我以恶报与我和平相处的人,或无故抢夺我的敌人,愿仇敌追赶我,直到追上,将我的性命踏在地下,使我的荣耀归于尘土。细拉。”(诗篇7:3-5,新英王钦定版)。大卫在神面前赤裸裸地敞开自己,信任神的审判胜过人的谎言。这种信任指向耶稣,那位洞悉人心的完美审判者。后来,大卫恳求:“耶和华要审判万民。耶和华啊,求你按我的公义和我心中的正直审判我。”(诗篇7:8,新英王钦定版)。他补充说:“因为公义的神试验人心和肺腑。我的盾牌在乎神,祂救正直的人。”(诗篇7:9b-10,新英王钦定版)。在这里,诗篇与基督相连,祂不仅以完美的真理审判,还通过祂的恩典使我们成为义人。祂的死与复活将我们转变为“心中正直”的人,以大卫只能模糊预见的方式实现了他的盼望。 大卫随后确认神的公义:“神是公义的审判者,每日向恶人发怒。”(诗篇7:11,新英王钦定版)。他警告说:“若他不回头,神必磨祂的刀,弯好祂的弓,预备好了。”(诗篇7:12,新英王钦定版)。然而,这悔改的呼召中带有怜悯——这是迈向智慧的推动。我们在别处读到:“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9:10,新英王钦定版)。这种智慧在耶稣里变得鲜活。保罗称祂为**“神的智慧”**(哥林多前书1:24,新英王钦定版),因为在基督里,公义与怜悯交汇。认识祂为“真理”唤醒我们明白神的道路;作为“道路”,祂引领我们到父那里;作为“生命”,祂完全救赎我们。大卫对神审判的信心在耶稣里找到了最深的意义,祂是智慧的化身。 这篇诗篇激起一种深刻的渴望,呼应了另一声呼喊:“深渊与深渊响应,你瀑布的声音;你的波浪和洪涛漫过我身。”(诗篇42:7,新英王钦定版)。这种诗意的渴望将我们拉出表面的挣扎,进入神宏伟的旨意。大卫祈求:“耶和华啊,求你在怒中起来,挺身抵挡我敌人的狂怒。”(诗篇7:6,新英王钦定版),这是从他灵魂深处对神大能的呼求。这呼求在耶稣里得到回应,祂是满足我们深层需求的深邃真理。当大卫论及恶人时说:“他掘了坑,挖深了,竟掉在自己所挖的陷阱里。”(诗篇7:15,新英王钦定版),我们瞥见基督的胜利。在十字架上,耶稣将邪恶的陷阱转为我们的救赎,复活赐下永生。“深渊与深渊响应”意味着我们对公义和意义的呼喊在耶稣里找到匹配,祂的爱改变我们。 大卫以胜利的姿态结束:“我要照耶和华的公义称谢祂,歌颂至高的耶和华的名。”(诗篇7:17,新英王钦定版)。他的颂歌赞美神的性情,预示了耶稣所激发的敬拜。作为“道路、真理、生命”,耶稣是大卫所称颂的公义,完全彰显。祂在约翰福音14:6的话语呼召我们与父建立关系,在那里智慧开启,生命繁荣。诗篇7从痛苦到赞美的弧线反映了我们转向祂时的经历——祂是将哭泣化为喜乐的答案。 《诗篇》第7篇最终指向耶稣,成就了它的每一份盼望。祂是道路,引领我们穿越试炼到父怀中;真理,融合公义与怜悯;生命,赐予永恒的盼望。智慧始于对神的敬畏,随着我们认识耶稣而绽放。“深渊与深渊响应”催促我们投入祂的爱与胜利中。因此,让我们回应——如大卫般信靠祂,寻求祂的智慧,赞美祂的名。在混乱的世界中,耶稣是我们坚定的答案,呼召我们更深入地进入恩典的生命。你今天会跟随祂吗?
马特·雷德曼的《一万万个理由(赞美主)》:一首赞美、真理、光明与生命的歌曲
马特·雷德曼的《一万万个ස 受诗篇103篇的启发,《一万万个理由(赞美主)》号召我们用全身心“赞美主”,是对神无数祝福的永恒回应。这首歌超越其表面的美丽,将深刻的圣经主题——敬拜、真理、光明和生命——交织在一起,直指基督徒经历的核心。 敬拜:一种赞美的生活方式 在本质上,《一万万个理由》是一首敬拜之歌。它以诗篇103:1-2(新国王詹姆斯版)的直接回声开篇: “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凡在我里面的,也要称颂他的圣名!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不可忘记他的一切恩惠。” 副歌放大了这一邀请:“赞美主,我的心,我的心,敬拜他的圣名。”这里的敬拜不仅仅是一时的行为,而是对神尊崇的灵魂深处的承诺。第一节描绘了一整天的赞美画面: “太阳升起,新的一天来临是时候再次唱你的歌无论发生什么,无论前方有什么愿我在傍晚时仍能歌唱。” 这反映了圣经中对持续敬拜的呼召,如帖撒罗尼迦前书5:16-18(新国王詹姆斯版): “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一万万个理由》将敬拜框定为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刻意的选择,在每一个高低起伏中,从日出到日落,都荣耀神。 真理:扎根于神的品格 这首歌充满了关于神是谁的真理,将赞美扎根于他不变的本质。在第二节中,我们听到: “你富有慈爱,不轻易发怒你的名伟大,你的心仁慈。” 这些歌词反映了神在出埃及记34:6(新国王詹姆斯版)中的自我描述: “耶和华在他面前宣告说:‘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 通过强调神的爱、忍耐和仁慈,这首歌与圣经中对慈悲和信实的神的描绘相契合。歌词“因你一切的良善,我要继续歌唱,我的心有一万个理由”暗示神的祝福是无限的,与诗篇40:5(新国王詹姆斯版)相呼应: “耶和华我的神啊,你所行的奇事,并你向我们所怀的意念甚多,不能向你陈明;若要陈明,其事不可胜数。” 《一万万个理由》呼吁我们将敬拜扎根于神品格的真理中,在他的话语和我们的生活中找到无尽的赞美理由。 光明:神同在的黎明 歌曲的开场闪耀着光明的意象:“太阳升起,新的一天来临。”在圣经中,光明常代表神的同在、引导和希望。诗篇27:1(新国王詹姆斯版)宣称: “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耶和华是我生命的保障,我还惧谁呢?” 歌中的日出象征着神的信实,如耶利米哀歌3:22-23(新国王詹姆斯版)所确认: “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致断绝。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诚实极其广大。” 在黎明时“再次唱你的歌”的呼召,邀请我们以敬拜拥抱每一天,踏入神同在的光明中。它提醒我们,无论夜晚多么黑暗,神的亮光总会突破,带来更新和希望。 生命:超越时间的敬拜 歌曲的第三节转向永恒的视角: “当我的力量衰竭的那一天终点临近,我的时刻到来我的灵魂仍将永远歌唱你的赞美一万年,然后永永远远。” 这指向永恒生命的应许,这是基督徒盼望的基石。耶稣在约翰福音11:25(新国王詹姆斯版)中宣告: “耶稣对她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一万万个理由》设想敬拜超越今生,进入永恒,呼应启示录5:13(新国王詹姆斯版): “我又听见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沧海里和天地间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说:‘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 这首歌鼓励我们以永恒为念,将地上的赞美视为未来无尽敬拜的预演。 一首适合每个季节的歌 《一万万个理由(赞美主)》不仅仅是一首旋律——它是一份信仰的宣言和对神良善的庆祝。通过敬拜、真理、光明和生命的主题,它邀请我们在每一刻赞美神,坚定地站在他的应许中,并怀着对永恒的盼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