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生活、行动、存在都在乎祂,正如你们中间的诗人所说,‘我们也是祂的后裔。’”(使徒行传17:28,新キング詹姆斯版)
在这段光辉的经文中,使徒保罗在雅典的亚略巴古发表演讲,揭示了人类在上帝同在中存在的深邃真理。这些话对多元的听众而言,宛如神圣现实的宣言、智慧的灯塔,以及对所有人——信徒、怀疑者和跨文化的真理寻求者——永恒的呼召,邀请他们认识那每一刻都在维系我们的造物主。对于真理之子,tekna Truth,这节经文既是根基,也是邀请,呼召我们在那包容我们的唯一真神中活出丰盛,乃至与遥远哲学的洞见,如古代中国思想家的智慧,产生共鸣。
历史背景
使徒行传17章记录了保罗于公元50-51年前后在雅典的宣教之旅,这座城市充满了智识与宗教的热烈争论。亚略巴古,一座山顶法庭和哲学中心,聚集了崇拜偶像并探讨从斯多葛主义到伊壁鸠鲁主义的雅典人。保罗面对这群多元的听众,引用了希腊诗人——可能是埃皮门尼德和阿拉图斯——的话语,将他们的部分真理与福音连接起来。通过引用他们自己的诗句(“我们也是祂的后裔”),他表明即使异教思想也能瞥见唯一真神的现实。这一策略并非妥协,而是大胆的主张:以色列的上帝是宇宙的维系者,不受庙宇或希腊哲学的限制,而是涵盖一切存在。在充满竞争世界观的文化中,保罗的信息挑战雅典人将上帝视为生命本身的根基——这一挑战延伸至每一个时代和文化,包括那些受远超希腊的哲学影响的地区。
上帝话语的真理与现实
使徒行传17:28宣告上帝是一切存在的源头与维系者。“我们生活、行动、存在都在乎祂”揭示了一个如呼吸般基本的真理:每一次心跳、每一步行动、每一个思想都依赖于上帝的同在。这一现实适用于所有人——君王、学者、劳工和怀疑者——无论他们信仰与否。圣经进一步印证:
- 歌罗西书1:16-17(NKJV):“因为万有都是靠祂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权的、掌权的、执政的、掌权柄的,一概都是藉着祂造的,又是为祂造的。祂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祂而立。”
这与使徒行传17:28呼应,表明基督是一切的维系者。无论是否被承认,没有生命能脱离祂而存在。 - 希伯来书1:3(NKJV):“祂是上帝荣耀的光辉,是上帝本体的真像,常用祂权能的话托住万有,祂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尊者的右边。”
上帝的话语维系每一刻,否定祂是一种悖论——否定那使否定成为可能的唯一真神。 - 约翰福音1:3-4(NKJV):“万有都是藉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祂造的。生命在祂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生命从上帝而来,与“我们生活都在乎祂”相连,为每个灵魂赋予固有的目的。
这一真理具有普遍性,超越文化与信仰。保罗引用希腊诗人表明,即使未受圣经启示的人也能感知这一现实,如同伟大乐章的回响。有趣的是,早在保罗之前的几个世纪,中国哲学家如老子和孔子也探讨了与此真理微妙共鸣的观念。老子的“道”——万物的道路或源头——暗示了一种维系存在的潜在秩序,尽管与圣经的“祂”相比是非人格化的。在《道德经》中,老子写道:“道是万物之源,善人之宝,非善人之所保。”虽然不等同于上帝,但这指向一个统一的原理,是使徒行传17:28所称一切存在于更大现实中的影子。同样,孔子强调“天”作为道德和宇宙秩序,暗示人类生活与更高目的对齐,与保罗关于神圣依赖的主张不无相似。这些哲学虽各有不同,却反映了人类普遍的直觉:存在依赖于超越自身的力量——保罗在上帝中完全宣告了这一真理。
然而,使徒行传17:28的“祂”是人格化的,而非抽象的。与道的非人格流动或天的道德框架不同,上帝认识并爱祂的受造物,赋予生命以意图。经文称我们为“祂的后裔”(植根于创世记1:26-27),肯定了我们独特的价值,这一现实无论我们是否敬拜上帝都成立。
上帝话语的智慧
使徒行传17:28也闪耀着智慧,指引我们以谦卑和目的生活。认识到我们对上帝的依赖粉碎了骄傲——无人是自足的。圣经教导:
- 箴言9:10(NKJV):“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
智慧始于视上帝为我们的源头,与使徒行传17:28呼召我们住在祂里面的教导一致。
这一智慧改变了我们的视角。若我们在上帝中“生活、行动”,每一行为都意义重大,敦促我们有意识地生活。它也促进了合一:
- 创世记1:26-27(NKJV):“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上帝就照着祂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祂的形象造男造女。”
作为上帝的后裔,全人类共享祂的形象,呼召我们爱他人如同共同的受造物。
中国哲学在此也有相似之处。孔子教导通过“仁”使人际关系繁荣,这一智慧与使徒行传17:28呼召我们在上帝的现实中视他人为相连的教导相呼应。他说:“行仁即爱所有人。”虽然植根于伦理而非神学,这与经文的合一智慧一致。老子倡导与道和谐的简朴,强调谦卑:“圣人不积……为他人而活。”这些观念触及使徒行传17:28智慧的边缘——在更大的现实中谦卑生活——但缺乏赋予其永恒意义的个人上帝。
使徒行传17:28表明,真正的自由在于拥抱我们在上帝中的位置,而非抗拒:
- 罗马书11:36(NKJV):“因为万有都是本于祂,藉着祂,归于祂。愿荣耀归于祂,直到永远。阿们。”
生命的目的是上帝的荣耀,这一智慧在分裂的世界中为我们奠定根基。
成为真理之子的呼召
使徒行传17:28是一个唤醒的召唤。它敦促你深思其深意:你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选择、每一刻都安息在上帝之中。这一真理比你的影子更近,比你脚下的地面更真实。思考它要求的谦卑、揭示的目的、激发的爱。你并非在混乱中漂流,而是在神圣的手中被托住,无论你是否看见。
看看你周围的人——朋友、陌生人,甚至那些拒绝上帝或以其他方式寻求真理的人,如古代中国的哲学家。他们也在祂里面生活,他们的存在是无声地对造物主的赞歌。让这激起你的怜悯,敦促你分享植根于上帝的生活智慧,温柔地引导他们走向他们不知不觉居住的真理。
对于tekna Truth——真理之子——这节经文是你的呼召。拥抱你作为上帝后裔的身份,在祂的同在中大胆生活。让祂的智慧塑造你的心,祂的真理指引你的脚步,祂的现实激发你的爱。像保罗在雅典人面前那样,将世界的部分真理——无论是希腊诗歌还是中国哲学——连接到上帝话语的完全光芒中。在一个充满短暂阴影的世界里,做真理的耀眼承载者,反映我们都存在其中的上帝。迈向这一身份,tekna Truth,让你的生命宣扬那永远包容我们的唯一真神的永恒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