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22是大卫王倾诉心声的真挚呼喊,他的生活充满了高低起伏——牧羊人、战士、诗人、国王,但也亲历背叛、恐惧和失败。他面对扫罗的追杀,儿子押沙龙的反叛,以及自身错误的刺痛。我们无法确定他何时写下这篇诗,但它仿佛诞生于深深的危机之中——或许是躲在洞中逃避扫罗的追兵,或是面对个人或国家的灾难。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古以色列,这样的诗篇不仅是个人日记,更是敬拜的核心,由整个群体齐声唱出。这首诗从撕心裂肺的哀叹转向高昂的赞美,可能在以色列的黑暗时期——禁食、哀悼或敌人逼近时,成为他们的依靠。诗中“公牛”、“狮子”和“狗”的生动意象充满危险,反映了以色列面临的真实威胁,无论是邻国的侵略还是内部的混乱。
大卫以一句直击内心的呼喊开篇:
1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为什么远离不救我,
不听我痛苦的呼求?
2 我的神,我白天呼求,你不回答,
夜晚呼求,仍不得安息。
这个问题——“为什么离弃我?”——如此真实,如此普世。无论身处战乱还是迷失在内心深处,任何人感受到被遗弃时都能与之共鸣。大卫仿佛为每一个不眠之夜和未蒙应允的祷告发声。但他并未陷入绝望,而是转向神的信实:
3 然而,你是圣洁的,
受以色列的赞美。
4 我们的祖先信靠你,
他们信靠,你救赎他们。
5 他们向你呼求,就得拯救;
他们信靠你,就不蒙羞。
他像是在安抚自己的恐慌——神曾对亚伯拉罕、摩西和整个民族信实,或许祂会再次显现。
接着,大卫坦露他所受的羞辱:
6 但我如虫非人,
被众人羞辱,被百姓藐视。
7 凡看见我的都嘲笑我,
他们撇嘴摇头。
8 他们说:“他倚靠耶和华,
让耶和华救他吧!
既然神喜悦他,
就让神拯救他吧!”
这刺痛人心。为信仰被嘲笑,感觉一文不值——这种痛苦穿越千年。无论是古代的霸凌者还是今天的怀疑者,大卫的话都引起共鸣。但他以深刻的个人信念回应:
9 然而,是你使我从母腹中出来,
在我吃奶时使我信靠你。
10 我从出生就依靠你,
从母腹中,你就是我的神。
大卫说,神从他出生之日起就陪伴他,如同穿越每场风暴的恒定力量。这提醒我们,与神的关系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个人化、贯穿一生的。
诗篇变得更黑暗、更生动,大卫描述敌人和自己的身体崩溃:
11 求你不要远离我,
因为患难临近,
无人帮助。
12 许多公牛围绕我,
巴珊的壮牛包围我。
13 咆哮的狮子撕裂猎物,
向我张开大口。
14 我如水被倒出,
我的骨头都脱了节。
我的心如蜡,
在我里面熔化。
15 我的口干如瓦片,
舌头贴在上颚;
你使我躺卧在死亡的尘土中。
你几乎能感受到他的疲惫,身体在崩溃。“巴珊的公牛”和“咆哮的狮子”描绘出压倒性的危险,而他的身体痛苦——骨头脱节、心如蜡熔、口干如瓦——像是被推到极限。然后,描述更加具体:
16 群狗围绕我,
恶人围困我;
他们扎了我的手和脚。
17 我的骨头都显露出来,
人瞪眼看我,幸灾乐祸。
18 他们分我的衣服,
为我的衣裳抽签。
这些诗句——手脚被扎、衣服被抽签——令人震撼,不仅因其强烈的情感,还因其预示的意义。大卫祈求拯救:
19 耶和华啊,求你不要远离我!
你是我的力量,速来帮助我!
20 救我脱离刀剑,
救我宝贵的生命脱离狗的爪牙。
21 救我脱离狮子的口,
救我脱离野牛的角。
然后,如同突现的日出,诗篇转向光明。大卫的绝望化为赞美:
22 我要向我的弟兄宣扬你的名,
在会众中赞美你。
23 敬畏耶和华的人,赞美他吧!
雅各的后裔,尊崇他吧!
以色列的后裔,敬畏他吧!
24 因为他没有藐视或厌恶受苦之人的痛苦,
没有向他掩面,
而是垂听他的呼求。
敬拜成为他的生命线。他说神不忽视破碎的人——祂倾听,祂关怀。视野扩大,大卫的个人拯救成为宏大的预见:
25 我的赞美从你而来,在大群会众中;
在敬畏你的人面前,我要还我的愿。
26 贫穷的人必吃得饱足,
寻求耶和华的人必赞美他——
愿你们的心永远活着!
27 地的四极都要记念耶和华,
归向他;
万国的家族都要在他面前下拜。
28 因为国权属于耶和华,
他掌管万国。
29 地上富足的人必吃喝敬拜;
归于尘土、不能存活的人,
也要在他面前下拜。
30 后代必事奉他;
未来的世代必传扬主的事。
31 他们必传扬他的公义,
向未出生的民宣告:
他已成就!
这不再仅关乎大卫或以色列——它预示每个国家、每个世代都将敬拜神。苦难真实存在,但不是终点;更大的故事正在展开。
对基督徒而言,诗篇22如同一盏聚光灯照向耶稣。它被称为弥赛亚诗篇,因为它像是为十字架事件绘制了蓝图,尽管成文于数世纪前。那开篇的呼喊,“我的神,我的,为什么离弃我?”——耶稣在十字架上引用了这句:“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意思是:‘我的神,我的,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27:46,NIV)。大卫描述的嘲笑与耶稣的遭遇相呼应:“过路的人辱骂他,摇着头说……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也是这样戏弄他,说:‘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现在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我们就信他。他倚靠神,神若喜悦他,现在可以救他,因为他曾说:我是神的儿子’”(马太福音27:39-43,NIV)。肉体的痛苦——口干、骨头脱节——与耶稣的苦难一致,尤其是他说:“我渴了”(约翰福音19:28,NIV)。手脚被扎?那是十字架上的钉子,托马斯直到看见“他手上的钉痕”才信(约翰福音20:25,NIV)。士兵为耶稣的衣服抽签?直接出自诗篇:“兵丁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就拿他的衣服分为四份,每人一份;又拿他的里衣……他们说:‘我们为它抽签,看谁得着。’这就应验了经上的话说:‘他们分了我的衣服,为我的衣裳抽签’”(约翰福音19:23-24,NIV)。甚至诗篇从哀叹转向赞美和全球敬拜,也指向耶稣的复活和福音的传播,如启示录所述:“此后我观看,见有许多人,没有人能数过来,是从各邦、各族、各民、各方来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他们大声喊着说:‘愿救恩归于坐在宝座上我们的神,也归于羔羊!’”(启示录7:9-10,NIV)。
诗篇22是从绝望深渊到希望高峰的旅程。它是大卫在被遗弃感中挣扎,却紧抓神的信实。它是以色列在恐惧中歌唱。它是耶稣受难与胜利的预言窗口。对今天的读者,它是一条生命线——痛苦真实存在,但神从一开始就在,祂听见呼求,祂在编织一个以全人类赞美祂为结局的故事。它提醒我们,无论黑暗多么深重,最后的话语是“祂已成就!”